枝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境内问安镇关庙山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表明,早在6000年前已有原始农业、牧业生产,并形成了原始的社会部落。
春秋罗国地,楚称丹阳,秦为南郡地。汉初置枝江县。据清顾祖禹编写《读史方舆纪要》载:“以蜀江至此分枝为诸洲”而得名,属南郡,县所治沮中。三国吴析枝江分置旌阳、枝江两县。南朝时宋文帝元嘉十八年省旌阳县并入枝江。唐肃宗上元元年析江陵置长宁县,二年将枝江并入长宁,唐代宗大历六年省长宁复置。宋神宗熙宁六年省枝江并入松滋县,宋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元属中兴路。明太祖洪武十年五月,省枝江并入松滋,十三年五月复置。清朝属荆州府。1914年属荆南道;1921年属荆南道;1955年2月22日撤县并入宜都县。1962年10月20日复置。1970年属宜昌地区。1992年属宜昌市。1996年7月30日撤县设市,市府驻地马家店镇。
枝江市辖1街办8镇,即马家店街办、问安镇、七星台镇、仙女镇、白洋镇、顾家店镇、安福寺镇、董市镇、百里洲镇。
枝江县
据清光绪十年(1884年)刊印的《荆洲府志》和清同治五年(1866年)刊印的《枝江县志》载:蜀江自此分为诸洲,自江陵而九十九洲起,自此间如乔木之有条枝焉,故曰枝江。
马家店街办
昔为行人歇脚地,1952年陆续兴建学校、粮库。1963年枝江县治设此。1964年为城关镇。1981年改今名。
问安镇
原名万安寺,1866年《枝江县志》载:问安寺在江口后,传蜀汉刘备驻营于此,关(羽)、张(飞)问安,镇名源此。
白洋镇
原名白羊,因临江有白色羊形巨石得名。后因滨临滔滔江水演绎为白洋。宋已成集。清顺治四年(1647年)曾为宜都县治。镇西北四陵坡南麓有宋宰相张商英墓,碑刻和甬道至今尚存。建有面积1.5万亩四陵白鹭自然保护小区。
董市镇
为县境古镇。古称董滩潮。三国蜀改称董滩口。后演绎为今名。据1866年《枝江县志》载:相传在公元220年这里名叫董滩潮,三国时期由刘备手下的魏延率兵把手,把董滩潮更名为董滩口,后诸葛亮和刘备访贤来到董和(字幼宰)的家,董与诸葛亮共事七年,刘备称帝后封董幼宰为掌军中郎将,“后汉掌军中朗将董幼宰故里”十二大字,曾书写在镇东水府庙南山墙,逐步成为商埠,董滩口演变为董市,一直沿用至今。
七星台镇
传明代七秀才乘船赶考,遇难葬此,墓名“七星台”。镇名依此。
安福寺镇
以安福寺得名。安福寺原名“保安古寺”。据1842年复修保安古寺碑文称:“既不知始于何代,复不知创自何人,且其以保安命名者,亦不知何所为而云”。安福寺正式名称见于1865年的《宜都县志》,何时由“保安古寺”更名,亦无证查考。但安福寺在清代就驻有县辖行政机构,名安福铺。
仙女镇
因仙女庙而得名。驻地原名顾家场,后更名为老周场镇。仙女庙据传一富家小姐爱上一个农家儿郎,其父不允,小姐便投江口镇北的东湖而死。后有人见其黎明之前在湖畔徘徊,立庙以祀,故名。
顾家店镇
传顾姓在此开店而得名。
百里洲镇
因沿洲一圈逾一百华里,故名。
附:白洋四陵坡白鹭自然保护小区
位于白洋镇境内,总面积1.5万亩。有森林植物46科152种,90%的森林植被是原始次生林群落,也有少量人工杉木林。有野生动物4纲10目26种,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22种。尤其是白鹭,每年10月到次年5月,迁徙到此越冬。此外,有四座宋代陵墓、两座抗战时期留下的碉堡和有古代传说的滚钟坡、香草湾等景观。
[由宜昌市委地方志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