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简介

枝江地名由来

枝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境内问安镇关庙山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表明,早在6000年前已有原始农业、牧业生产,并形成了原始的社会部落。

春秋罗国地,楚称丹阳,秦为南郡地。汉初置枝江县。据清顾祖禹编写《读史方舆纪要》载:“以蜀江至此分枝为诸洲”而得名,属南郡,县所治沮中。三国吴析枝江分置旌阳、枝江两县。南朝时宋文帝元嘉十八年省旌阳县并入枝江。唐肃宗上元元年析江陵置长宁县,二年将枝江并入长宁,唐代宗大历六年省长宁复置。宋神宗熙宁六年省枝江并入松滋县,宋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元属中兴路。明太祖洪武十年五月,省枝江并入松滋,十三年五月复置。清朝属荆州府。1914年属荆南道;1921年属荆南道;1955年2月22日撤县并入宜都县。1962年10月20日复置。1970年属宜昌地区。1992年属宜昌市。1996年7月30日撤县设市,市府驻地马家店镇。

枝江市辖1街办8镇,即马家店街办、问安镇、七星台镇、仙女镇、白洋镇、顾家店镇、安福寺镇、董市镇、百里洲镇。

枝江县

据清光绪十年(1884年)刊印的《荆洲府志》和清同治五年(1866年)刊印的《枝江县志》载:蜀江自此分为诸洲,自江陵而九十九洲起,自此间如乔木之有条枝焉,故曰枝江。

马家店街办

昔为行人歇脚地,1952年陆续兴建学校、粮库。1963年枝江县治设此。1964年为城关镇。1981年改今名。

问安镇

原名万安寺,1866年《枝江县志》载:问安寺在江口后,传蜀汉刘备驻营于此,关(羽)、张(飞)问安,镇名源此。

白洋镇

原名白羊,因临江有白色羊形巨石得名。后因滨临滔滔江水演绎为白洋。宋已成集。清顺治四年(1647年)曾为宜都县治。镇西北四陵坡南麓有宋宰相张商英墓,碑刻和甬道至今尚存。建有面积1.5万亩四陵白鹭自然保护小区。

董市镇

为县境古镇。古称董滩潮。三国蜀改称董滩口。后演绎为今名。据1866年《枝江县志》载:相传在公元220年这里名叫董滩潮,三国时期由刘备手下的魏延率兵把手,把董滩潮更名为董滩口,后诸葛亮和刘备访贤来到董和(字幼宰)的家,董与诸葛亮共事七年,刘备称帝后封董幼宰为掌军中郎将,“后汉掌军中朗将董幼宰故里”十二大字,曾书写在镇东水府庙南山墙,逐步成为商埠,董滩口演变为董市,一直沿用至今。

七星台镇

传明代七秀才乘船赶考,遇难葬此,墓名“七星台”。镇名依此。

安福寺镇

以安福寺得名。安福寺原名“保安古寺”。据1842年复修保安古寺碑文称:“既不知始于何代,复不知创自何人,且其以保安命名者,亦不知何所为而云”。安福寺正式名称见于1865年的《宜都县志》,何时由“保安古寺”更名,亦无证查考。但安福寺在清代就驻有县辖行政机构,名安福铺。

仙女镇

因仙女庙而得名。驻地原名顾家场,后更名为老周场镇。仙女庙据传一富家小姐爱上一个农家儿郎,其父不允,小姐便投江口镇北的东湖而死。后有人见其黎明之前在湖畔徘徊,立庙以祀,故名。

顾家店镇

传顾姓在此开店而得名。

百里洲镇

因沿洲一圈逾一百华里,故名。

附:白洋四陵坡白鹭自然保护小区

位于白洋镇境内,总面积1.5万亩。有森林植物46科152种,90%的森林植被是原始次生林群落,也有少量人工杉木林。有野生动物4纲10目26种,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22种。尤其是白鹭,每年10月到次年5月,迁徙到此越冬。此外,有四座宋代陵墓、两座抗战时期留下的碉堡和有古代传说的滚钟坡、香草湾等景观。

[由宜昌市委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标准
宜昌简介

宜昌地名掌故

【陶珠路】丧权辱国的《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宜昌被辟为商埠。1914年,宜昌商埠局成立,“洋马路”也在南门外沿江一带出现。直通江边的一马路、二马路相继修筑,接着,三马路也逐渐形成。三马路,曾一度被称做“新马路”。后来,宜昌县商会依据春秋时范蠡(号陶朱公)以经商致富的故事,改新马路为陶朱路。因朱与珠同音,且象征着财富,“朱”字自然演变成了“珠”字。当时的陶珠路没有直通江边,因为靠大江一头有“老宝成银楼”和朱大顺榨坊。过去的陶珠路是个“闷葫芦”,满街污水没处排。1950年春,城市建设的第一炮在陶珠路打响,翻修后,路两旁的新楼房取代了过去低矮的木板屋,第一家专业电影院也在街头建成。80年代,陶珠路成为培育市场经济的一道风景线,许多人在此摆摊设点、经商致富。随着解放路商业步行街兴建,陶珠路又以新形象展现在宜昌人面前。

【云集路】云集路最早形成于1917年前后。当时的宜昌商会设立后,在商会门前修建街道时,即取“万商云集”之意,命名为云集路并沿用至解放以后。云集路一度改名为“井岗山路”,1973年又恢复云集路原名。1981年,云集路由夷陵路延伸至东山大道,直抵宜昌火车站前,后又与云集隧道贯通,打开了通往宜昌经济开发区的通道。云集路与解放路原呈丁字路, 1983年拆掉解放路上面对云集路的红卫商店及店后的房屋使云集路延伸到江边与沿江大道相接。 云集路与夷陵大道,康庄路,培心路,培元路,致祥路等街巷相连,是宜昌城区中部重要的横向道路。

【得胜街】得胜街,过去因街道较短,北部原为园田,故旧称“半头街”,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改名为“得胜街”。得胜街位于古城东门外东北部,街呈弧形,西北抵北门外正街,东南环城北路临近大教场,大约形成于清代。相传,这里原来住的都是些穷家小户和菜农,房屋甚是简陋。其中一位石姓厨师, 绰号石半头, 为人很好。 据说他的烹调技艺不错,满清人都很喜欢请他当厨师。 因此, 年长日久, 就存得了一点银钱, 在当地买得几间茅草房子。 这几间房子都在路的东南头, 而西北头有路无房,人们联系上房主人的绰号, 就把这条街喊成了“半头街”。现在的得胜街, 早已建成了整条街。

【解放路】解放路过去叫“通惠路”,是宜昌市形成较早,具有近百年历史的一条街道。1914年,湖北省署派人到宜昌调查开埠情况,并实地测绘规划,决定在大南门和通惠门以下建设“通惠路”等20条街道。通惠其名出自《左传》:“务财训农,通商惠工”,即“通商贩之路,令货利往来也”。新建的这条路恰恰是通往商埠区的主要通道,故命名为通惠路。通惠路定名后,原已具雏形的街道很快发展起来,在不到一里路的大街两边,有金店、银楼、酒店、饭庄、茶叶号、杂货店、布店、照相馆等七、八十家店面。这条大街上的房屋高大西式,铺面宽敞整洁,街上车来人往,熙熙攘攘,特别是1929年拆掉古城墙改建环城路,使通惠路与老城区街市相接,变得更加繁华热闹,成为当时宜昌的商业贸易中心。1949年7月,宜昌解放,通惠路更名为解放路,现在建成了解放路商业步行街。

【中书街】中书街形成于明代,距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据《东湖县志》记载,因明代夷陵人王璲曾在此立中书坊,故得“中书”之名。王璲曾任过中书舍人的官职,在夷陵城名望很大,又因他一如既往在这条小街居住,人们就称这条小街为中书街。中书街古为名流之士的居所,被誉为“前清第三支笔”的大书法家顾槐(曾任东湖县令)曾居于此, 其子顾嘉蘅曾任河南南阳知府,晚年也住在中书街。中书街到顾府,朝门对面为照壁,壁前为空旷场地,宜昌人习惯呼为“顾家巷子”。自此街立中书坊,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了。

【绿萝路】“老宜昌”大概都还记得,葛洲坝工程动工以前,在东山脚下,樵湖岭以东,川汉铁路路基两侧,原是塘堰密布,溪沟纵横,其中有条小溪,从石板溪旁边顺着铁路路基一直流至镇境山原二中附近,然后西折流入三江。根据历史资料和地理位置推断,这条小溪就是《东湖县志》里所记载的“绿萝溪”。 葛州坝工程动工以后,这一带先后被填平垫高,“绿萝溪”也就不存在了, 人们把填平垫高后形成的路,按习惯称为“绿萝路”, 这就是“绿萝路”地名的由来。

【民主路】民主路在明清时期已形成,在当时的南正前街之后,所以最初被称作南正后街。后来,夷陵儒生王篆的父亲王良策因以王篆贵,在南正后街立“天官封宠”大石碑坊。抗战胜利后,“天官牌坊街”改称为“四维街”。1949年7月宜昌解放后,改为“民主路”,一直沿用至今。

标准
宜昌简介

宜昌简介

宜昌市是中国湖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湖北省第二大城市,湖北省政府确立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宜昌扼长江三峡东口,是长江葛洲坝水电站和三峡水电站的所在地,拥有“三峡明珠”、“中国动力心脏”和“世界水电之都”的美誉。

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和中国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里。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商贾云集之地。三国时期著名的夷陵之战发生在这里。早在1876年,宜昌就被辟为通商口岸。1994年被批准为沿江开放城市。

全市共辖五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三个县级市(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五区(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总人口415万,其中城区人口133万;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城区面积828平方公里。

详细介绍: 魅力宜昌网站,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

Yichang is a prefecture-level city located in western Hubei provin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 is the second largest city in the province after the capital, Wuhan. The Three Gorges Dam is located within its administrative area, in Yiling District.  Click here for more information。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