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宜昌

“沮水巫音”的活态传承——“远安呜音”

“远安呜音”,又称巫音。流传于远安县,与保康店垭、夷陵区樟树坪村等地的“沮水巫音”同出一脉。

远安县位于宜昌市东北,东邻荆门,南接当阳,西连夷陵,北与襄樊市的保康、南漳接壤,自古有“西蜀门户、荆襄要冲”之称。远安处沮水之中,沮河从中部由北向南贯穿全境,与西河、漳河(东部界河)呈“川”字分布。沮漳河是古楚文化的发祥地,“江汉沮漳,楚之望也。”(《左传》哀公六年)。

“远安呜音”属民间吹打乐。主要在民间红白喜事场合演奏,也配合民间做“法事”时演奏,如往往与道士相配合,为亡者招魂、安位。“远安呜音”现今仍流传有200多个曲谱,从传承谱系推算,“呜音”在远安的历史最少已有200余年,是“沮水巫音”的活态传承,具有顽强而鲜活的生命力。

“远安呜音”主要分布在远安县荷花镇、洋坪镇、河口乡、旧县镇、茅坪场镇等地,仅荷花镇就有8个“呜音”班子。演奏乐器由“呜音”喇叭2支、长号2支、边鼓(叫尖子)1支、咚鼓1 个、钩锣(棱子)1个、包锣1个、马锣2个组成。

“远安呜音”有独立的曲牌,现流传较广的主要有普天乐、大(小)官调、大(小)荷仙菇、双峰燕、金条银、大(小)官调等50多个。

“远安呜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结构特殊。它形似唢呐,但实质上不一样。唢呐杆上前面七孔后面一孔,“呜音”杆上前面六孔,后面一孔,且后面一孔基本上不用。二是演奏技巧独特。“呜音”艺人在吹奏时,哨子竖立口中,舌尖不与哨子接触,以鼓鳃循环呼吸,利用气息的冲顶,在不改变音孔指法的情况下,可使音高升高或降低,通过气息的控制,从而使音色发出不同的颤音,“呜音”艺人称之为“韵口”。这种特殊的演奏技法,赋予各个乐音以奇妙的韵味。三是“呜音”的联曲程序十分规范,所有“呜音”班子在这一点上都是统一的。开始的“开套”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即一锣之后,长号吹sol音至长音,称为开号;紧接着演奏欢快热烈的[牌子]、[迎客调]、[小官调];一段锣鼓乐,一曲[迎客调],这些都是常用的完整套路。中部进入悠长徐缓的“长调”,曲牌选择灵活。“长调”是一串独立曲牌的总称,是“呜音”的主体部分。尾部必以[迎客调]收尾。整个过程从欢快热烈的情绪进入徐缓、抒情的境界,最后回到炽热、明快的情绪结束。四是传承方式独特。“呜音”艺人不记谱,采用“嗯唱”方式传承受徒,其在传授过程中,“嗯唱”的语言与音孔相对应。例如哼唱“蒙”,特指乐器上的第六孔。这些独特的演奏技法,使“远安呜音”呈现出本土音乐和地域文化特征。

2008年2月19日,“远安呜音”在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将其列入“第一批扩展项目”。

标准
文化宜昌

下堡坪民间故事

夷陵区下堡坪乡地处长江西陵峡北岸,系夷陵区西北边陲。乡境内多为崇山峻岭,1966年10月以前没有公路。由于交通十分不便、信息闭塞,构成了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讲故事成为当地民众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

下堡坪乡现有20个行政村,各村民间故事传承人分布密度大,民间故事在乡内各村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千百年来,下堡坪乡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大量民间故事,同时吸纳了周边地带的民间故事。由于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使下堡坪乡民间故事保存完好。乡内现流传的民间故事有2000多个。下堡坪乡能讲50个以上故事的有100多人、能讲100多个故事的有20多人、能讲200多个故事的有4人。谭家坪村73岁的农民刘德方能讲400多个故事,能传唱100多万字的山民歌、薅草锣鼓歌和皮影戏。尤其是他还能传讲100多个含有诗词对联的故事,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赞为“一绝”。2005年6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刘德方为“中国民间故事家”;2006年5月20日,“下堡坪民间故事”由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下堡坪民间故事”的代表人物刘德方被文化部授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下堡坪民间故事”种类多,分布广,大致分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民间笑话5大类。

下堡坪乡东面和北面是呈200多度弧线的雾渡河——小峰河大峡谷,这里是战国晚期的巴郡与楚国的边界和三国后期的吴蜀国界,也使得“下堡坪民间故事”多巴楚遗事和三国传说。如马宗岭、竖营坪、关庙河、青山坡等地,都有关公驻兵打仗的三国传说故事,内容多与当地的山形地貌相联系。这些故事独具一格,可视为我国民间口头文学三国传说故事的又一补充和组成部分。

“下堡坪民间故事”中的生活故事储量非常丰富,占总量的三分之一。如刘德方传讲的故事多反映社会生活,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四言八句、咏诗作对以及男女爱情等,主要流传于下堡坪乡中西部的下堡坪、中柳坪、谭家坪一带。所讲述的人物包括穷秀才、员外爷、巧嘴农夫、慧女、和尚、好吃佬等等,多含有诗词对联于故事之中,雅俗共赏。

机智人物故事主要有长工董国天的故事和陈瓦匠的故事,这两个系列故事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实为罕见。如长工董国天的故事系列,呈现出打抱不平的多、机智勇敢的多、趣味笑话的多的特点,主要流传于下堡坪乡西部秀水坪、一村沟、贾家坪一带,储量约400多个。陈瓦匠的故事系列,则表现为恢谐幽默的多、讽刺嘲弄的多、上当受骗的多的特点,主要流传于下堡坪乡中西部白竹坪、蛟龙寺、中柳坪一带,储量约500多个。

“下堡坪民间故事”经当地百姓代代传讲,运用方言土语,融入俗物俗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故事的内容含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民俗场景,客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面貌,是历代民众生存状态、精神追求和三峡区域历史发展的艺术实录和活态呈现。有一批故事文化品位高,堪称民间文学的精品,丰富了中国民间口头文学的宝库。

“下堡坪民间故事”是三峡民间文学的缩影,已成为中国民间口头文学原野中一枝独具风采的奇葩。

标准
文化宜昌

活态的荆楚古歌“兴山民歌”

“兴山民歌”又称“兴山古歌”,分布于兴山县各乡镇及其东、南、北部的周边地区。“兴山民歌”音调奇特,不见经传,让人不识音高、不辨调式、不易学唱。在音阶结构中含有一个介于大、小三度之间的特殊音程,被命名为“兴山三度音程”。

兴山古歌之所以能在兴山集中地保存,除地理环境外,主要依赖于“薅草锣鼓”这个载体。事实已经证明,没有薅草锣鼓就没有兴山古歌,一但薅草锣鼓消亡,兴山古歌必将随之绝响。

“兴山民歌”源远流长,1987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黄翔鹏和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何昌林的帮助下,兴山县文化局的音乐学者王庆沅与福建省永安市文化馆馆长、戏剧工作者卢天生一起,共同对宋代从湖北江陵辗转迁徙至今永安市清水乡丰田村(又叫南丰洋村、丰田洋村)人的族谱《熊氏祖图》以及当地独有的“大腔戏”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和分析研究,请史学专家对史料真伪进行鉴别考证。在黄翔鹏亲自指导下,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声学实验室对传承人所唱的“兴山古歌”音律进行科学测音验证,测定“兴山古歌”音阶(列)结构中介于大、小三度之间的音程,其音程值多集中在345音分左右,游移幅度为350±15音分,它不同于中立音,其底音被谑之为“钢琴缝里的音”。将其确认为“兴山特性三度体系民歌”,至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宋代苏东坡听黄州人群聚讴歌,有“其音亦不中律吕”的记述;唐代刘禹锡在建平听里中儿联歌时说:“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将“兴山古歌”与曾侯乙编钟音律比较,其三度定律结构相一致;从西周、商代编钟的音列结构中,也能找到较多的含有介于大、小三度之间的音程,尤其是西周中义钟,其四声结构关系,与兴山体系民歌《送郎》的四声结构关系竟如此地吻合!特别是1992年在本地区长阳县磨市出土的商周青铜“猪磬”,也存在一个335音分的介于大、小三度之间的音程,其三声结构关系与“兴山特性三度音程”的三声腔民歌结构相同相似。故“兴山古歌”被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杨匡民等人誉为“荆楚古歌的活化石”。

“兴山特性三度音程”这个独特的音阶,证明了在荆楚音乐文化中存在着一个与乐器考古发现的律制相一致的口传文化,音乐学界专家学者将其指认为“荆楚古歌”的遗存,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此说可从曾侯乙编钟,特别是本地区长阳县出土的商周青铜钟磬的音列结构中找到印证,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兴山古歌”见证了我国传统音乐顽强的生命力和稳定的遗传性;证明我国有独特的本土音乐;揭示了荆楚古歌的面貌以及“今乐”同“古乐”的关系;保存了我国古代音乐信息,证明我国具有有别于欧洲大小调体系的乐律学原理,将丰富我国的音乐理论,填补世界音乐理论的空白;揭示了介于大、小三度之间的350音分左右的音程,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久远的、客观存在的常规音程;见证了我国民间艺术实践中“鸡鸣歌”唱法的持久性与科学性;作为文化纽带,有助于我国南方多个民族文化的认同。

2006年5月20日,“兴山民歌”由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兴山县黄粮镇户溪村村民陈家珍是“兴山民歌”的代表人物,她和女儿、孙子三代一起,共同传承着古老的“兴山民歌”,2008年2月19日,72岁的陈家珍被文化部授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09年陈家珍被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2009年5月26日,77岁的“兴山民歌”传承人彭泗德被文化部授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标准
文化宜昌

藏于民间的雅乐“宜昌丝竹”

“宜昌丝竹”亦称细乐,是宜昌传统音乐中民间器乐类一朵绚丽的奇葩。主要流行于夷陵区的鸦鹊岭镇、龙泉镇一带,并以鸦鹊岭镇为轴心,辐射毗邻的枝江、宜都、当阳等县市以及周边的松滋、荆州、江陵等地。鸦鹊岭镇现有60多个乐班,700余乐人。

“宜昌丝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传统。北宋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对当地民风民俗有“腊市鱼盐朝暂合,滛祠箫鼓岁无休”的描述。著名文学家苏轼也留有:“庙前行人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的诗句。清《东湖县志》(今夷陵区)载:“元宵张灯……鼓乐笙箫,遍游街市。”

“宜昌丝竹”的传承谱系可追溯至近200年的七代乐人。现传承有60首乐曲。早在清乾隆及嘉庆年间,当地人蔡子纯曾带领弟子在宜昌府进行过不定期的擂台赛,并获得轿衣一顶,二胡、琵琶、竹笛、月琴及打击乐器一套。该乐种在近两个世纪的兴衰沉浮之后,仍得以保存下来,可见它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盛行于宜昌的重要原因,一是社会民俗需求,当年蔡子纯家开着轿行,有花轿数顶,其乐手均是蔡子纯的弟子,这就形成了迎娶全过程一条龙服务;同时借助轿行这一固定场所广收弟子,形成了“宜昌丝竹”民间学社这一稳定的学艺、传承模式。

1956年,蔡子纯的第4代传人冯玉亭的乐班参加了宜昌县(今夷陵区)民间艺人大赛,深得好评,并奖给月琴一把。1978年,冯玉亭的传人黄太柏、肖昌发、存运科、李世安、邱家云等人,代表前坪乡参加由宜昌市文化主管部门举办的民间艺人大奖赛,荣获一等奖。2002年鸦鹊岭镇邱家云、黄太柏、李世安等12人,参加夷陵区民间艺术大赛又荣获一等奖。

“宜昌丝竹”经过两百年的传承流变,艺人们在继承和发扬丝竹乐艺术的同时,又融合了外来音乐文化养分,形成了自身艺术特色,深为群众喜爱,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婚丧嫁娶和各类民俗活动之中。主奏乐器为丝弦和竹管,乐种的曲牌有明显的丝竹曲牌特点,以“一曲生五曲、五曲生七调”的曲牌派生法,同时还以起调毕曲音构成主导乐句贯穿全曲。这一技法,使同一母曲派生的子曲,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与韵味。“宜昌丝竹”曲调优美,表现细腻,加上打击乐轻叩细打,给人典雅、清新之感。音乐板式规范,有明确的曲牌,小调与本地民歌相交融,旋律华丽动听,富于艺术感染力,被称之为藏于民间的雅乐。

2006年5月20日,“宜昌丝竹”由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月19日,“宜昌丝竹”代表人物黄太柏被文化部授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标准
文化宜昌

中国谜语村“青林寺谜语”

青林寺是宜都市高坝洲境内的一个村落,位于长江与清江交汇处,面积4平方公里,全村1200人。几乎人人能说谜语,且随时随地都能以特有的“制谜、猜谜、赛谜”方式,相互比试自己的得意之作,痴谜成风。掌握谜语30至100则的人占人口的15%,掌握谜语100则以上的占人口的5%。

青林寺谜语村落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受到了全国众多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一致认为:青林寺谜语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集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对研究我国民间文学、民俗学、方志学等均有独到的参考价值。

2002年7月,青林寺村被湖北省文联命名为“湖北省青林寺谜语村”,2002年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2003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谜语村”;2005年6月25日央视CCTV《小崔说事》栏目向全国观众介绍了来自“中国谜语村”的“谜歌大王”赵兴寿老人;2006年5月20日,“青林寺谜语”由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林寺村经常组织谜语竞猜活动,每年端午节举办的“青林寺谜语大赛”,更是吸引了方圆百里的乡亲和众多来自千里之外的民间艺人和专家。2002年,中国民间文学泰斗、90岁高龄的贾芝先生到村探访,一个十一岁的男童给贾老出一谜:“一个光棍扒墙站,红娘女子来做伴,虽说不是夫妻俩,亲嘴亲了千千万。”贾老想破脑壳也没想出。临走时,顽皮的男童才赠其谜底:“吹火筒”。在“谜歌大王”赵兴寿老人家门口,悬挂着的两块匾牌下就是一则谜语:“百家姓上头一名,南二北三一线分,涛声阵阵水退尽,谜语村中老愚人。”这是赵兴寿老人将自己的名字制成的一首谜歌。

这里还有许多涉“谜”的传奇故事。如村里有对老夫妻,就因“比谜招亲”而结成了美满姻缘。廖婆婆年轻时美貌动人,提亲的人踏破门槛,不得不贴出一谜,竞猜择偶:“偶因一语蒙抬举,反被多情又别离,送得郎君归去后,独倚门头泪淋淋”。聪明的李绪安猜中谜底是“伞”,两人遂结成了“谜语”夫妻。“谜痴”丁开清是个40岁的农村倔汉子,一心钻到谜语里,花了20余年时间,搜集了近万条谜语,其前妻因忍受不了他“不务正业”,一把火烧掉他多年搜集的3000多条谜语,含泪离婚改嫁。这一切都没能让丁开清放弃,他将自己搜集的谜语编著成《青林寺谜语选》1998年12月正式出版,终于向全世界撩开了“中国谜语村”神秘面纱。从2002年8月至今,丁开清与赵兴寿共出版了青林寺谜语谜歌集4本。一个仅有千余人的小小村落,民间谜语、谜歌、谜联、故事、歇后语等文化形态丰富,谜语积淀高达8000多则,短短几年内推出了4部谜书,深受民间文学泰斗贾芝和联合国教科文专家垂青,实属罕见。

青林寺谜语文化并不仅仅靠书本来延续,更见于“活态文化”的传承中。村民互猜谜语,对唱谜歌,已经成为村民喜爱的一道“文化大餐”,全村上下制谜、猜谜、赛谜已延伸到饮食起居、劳动耕作、婚丧嫁娶等各个生活空间,因此也衍生出青林寺独特的一些乡风民俗。比如两支迎亲的队伍若是“狭路相逢”,大都有一场精彩的猜谜比试,输方为胜方让道,使喜事中更添了一层喜色。目前,青林寺以谜语猜射为主导的民间文化活动声势蓬勃,并涌现出了赵兴寿、丁开清、戴德元、覃新菊等一大批优秀民间传承人。大凡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之类场合,谜语更是一道不可或缺的“佐餐”,亲朋邻里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自娱娱人。即便是农忙时,山坡上、溪流边或田边地角,随你碰到什么人,只要一谈“猜谜语”,大家立时有了好兴致,男女老幼,一射一猜,有招有式,射者尽施手段,猜者各领风骚。成为国内外鲜见、青林寺独有的文化景观。

标准
文化宜昌

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端午节”

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4次会议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开幕,来自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代表与会。会议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其中包括中国申报的22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节日。

dragonboat

端午节于2006年5月20日由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申报表和相关材料。所申报的端午节由“三省四地”的4部分组成,分别是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

早在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完整生动地记录了端午习俗,此次成功入选是名正言顺,众望所归。

端午的由来源远流长。据《艺文类聚》卷四所引,五月五日之俗,最早是汉代的记载,以五月五日为祈禳之日,可除去邪毒,以祈平安。端午本是源自先秦的夏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时令节日。《风土记》称端午所食的角黍即粽子,原本也是取节候之意而制作的食物。

东汉时,端午习俗虽然仍以禳灾祛害以祈平安的活动为主,但“亦因屈原”而纪念屈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纪念屈原逐渐成了南方端午节活动的主要内容,关于屈原与端午的民间传说也不断得以丰富。《续齐谐记》曰: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荆楚岁时记》曰: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又曰:屈原以是日死于汩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日竞渡是其遗迹。至晚于南朝时,南方、尤其是荆楚一带已经将纪念屈原作为端午节的主要内容了。食粽子、系五色丝等本为祈禳的习俗,也转为纪念屈原的活动内容。

在屈原故里秭归,唐元和十五年间,时任归州刺史的王茂元在秭归建平屈原沱建屈原祠,并写下了铭文。每至端午,十里八乡的百姓与各色龙舟汇集于此,人们在屈原祠前祭奠屈原,并竞相争渡,更形成了秭归端午独有的风情。

驱邪除毒、禳灾祈福本是端午节俗的初始意,这些仪式程序在其他地方可能已大为简化,但在宜昌秭归这个古代巴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之地,巴楚“信鬼尚巫”的余绪在屈原诞生地乐平里仍遗风犹存,不少农家门上还高悬着辟邪赶鬼的“吞口”,并由屈原庙的守护人在端午时给各家各户分发画有道士镇鬼驱邪的字符,粘贴于门楣;农家在端午饭前还要敬奉诸神,祭祀家先。

插艾蒿、挂菖蒲、戴香包,原本是端午作为时令节气自古相袭的内容,然而在屈原故里,这些礼俗也赋予了独有的意蕴:菖蒲寓意着屈子的宝剑;艾蒿象征着诗人的拂尘。五月初五日,将艾蒿和菖蒲悬挂于门楣,在除毒禳灾的同时,也在祈求屈公这位先祖的保佑。

五月初五前夕,屈乡人就开始张罗着泡糯米、包粽子了。青青的箬竹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红枣,蒸出满屋满街的清香。屈乡人赋予小小粽子特殊的含义:翠绿的箬竹叶象征着屈子淡泊、清雅的情操;那一颗红枣点缀其中,意味着忠君爱国的屈公一片忠心赤胆;白色的糯米则寓示着屈子高洁如玉的品格。屈乡的粽子外观呈三角形,百姓们认为,这寓意着屈原的人品棱角分明,不圆不滑,横世独立,刚直不阿。流传于乡里的《粽子歌》即是屈原人格和遭遇的真实写照:“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人们把粽子投进长江,相传是为犒劳传说中口衔屈子归来的神鱼,并喂食水中的蛟龙和鱼虾,让它们只吃粽子,千万别伤害到投江的屈子身驱。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既保留了传统端午习俗,更体现出家乡人民对屈子的热爱和对屈原精神品格的颂扬。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