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呜音”,又称巫音。流传于远安县,与保康店垭、夷陵区樟树坪村等地的“沮水巫音”同出一脉。
远安县位于宜昌市东北,东邻荆门,南接当阳,西连夷陵,北与襄樊市的保康、南漳接壤,自古有“西蜀门户、荆襄要冲”之称。远安处沮水之中,沮河从中部由北向南贯穿全境,与西河、漳河(东部界河)呈“川”字分布。沮漳河是古楚文化的发祥地,“江汉沮漳,楚之望也。”(《左传》哀公六年)。
“远安呜音”属民间吹打乐。主要在民间红白喜事场合演奏,也配合民间做“法事”时演奏,如往往与道士相配合,为亡者招魂、安位。“远安呜音”现今仍流传有200多个曲谱,从传承谱系推算,“呜音”在远安的历史最少已有200余年,是“沮水巫音”的活态传承,具有顽强而鲜活的生命力。
“远安呜音”主要分布在远安县荷花镇、洋坪镇、河口乡、旧县镇、茅坪场镇等地,仅荷花镇就有8个“呜音”班子。演奏乐器由“呜音”喇叭2支、长号2支、边鼓(叫尖子)1支、咚鼓1 个、钩锣(棱子)1个、包锣1个、马锣2个组成。
“远安呜音”有独立的曲牌,现流传较广的主要有普天乐、大(小)官调、大(小)荷仙菇、双峰燕、金条银、大(小)官调等50多个。
“远安呜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结构特殊。它形似唢呐,但实质上不一样。唢呐杆上前面七孔后面一孔,“呜音”杆上前面六孔,后面一孔,且后面一孔基本上不用。二是演奏技巧独特。“呜音”艺人在吹奏时,哨子竖立口中,舌尖不与哨子接触,以鼓鳃循环呼吸,利用气息的冲顶,在不改变音孔指法的情况下,可使音高升高或降低,通过气息的控制,从而使音色发出不同的颤音,“呜音”艺人称之为“韵口”。这种特殊的演奏技法,赋予各个乐音以奇妙的韵味。三是“呜音”的联曲程序十分规范,所有“呜音”班子在这一点上都是统一的。开始的“开套”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即一锣之后,长号吹sol音至长音,称为开号;紧接着演奏欢快热烈的[牌子]、[迎客调]、[小官调];一段锣鼓乐,一曲[迎客调],这些都是常用的完整套路。中部进入悠长徐缓的“长调”,曲牌选择灵活。“长调”是一串独立曲牌的总称,是“呜音”的主体部分。尾部必以[迎客调]收尾。整个过程从欢快热烈的情绪进入徐缓、抒情的境界,最后回到炽热、明快的情绪结束。四是传承方式独特。“呜音”艺人不记谱,采用“嗯唱”方式传承受徒,其在传授过程中,“嗯唱”的语言与音孔相对应。例如哼唱“蒙”,特指乐器上的第六孔。这些独特的演奏技法,使“远安呜音”呈现出本土音乐和地域文化特征。
2008年2月19日,“远安呜音”在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将其列入“第一批扩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