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记忆

百年前的宜昌妇女

作者: 李瑜

峡江的山和水,在有的人眼里,是青山绿水,在有的人眼里,是穷山恶水,而在夷陵儿女的眼里,只是一个字:家!而在每个中国家庭里,男子也许是一家之主,但妇女往往是家庭的主心骨。宜昌的山水养育了勤劳持家的宜昌妇女。

    上面这张照片是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于1911年2月6日在宜昌附近拍摄的。照片中一位缠了小脚的农妇坐在屋前院子里,用一架木制纺车在纺线。她身后的土坯房比较破旧,窗户上贴着年画。对于40多岁以上的人来说,这照片中的场景是熟悉的,很多老家在农村的朋友也许见过自己的奶奶或者其他家人用过这种纺车来纺纱织布。

宜昌的平原地区如枝江等地是棉花产区,民间手工纺棉纱织土布的历史悠久。用手纺土纱织成的土布,质地较厚,比较耐磨,染色时在染缸里多次浸染,洗晒后虽然会逐渐褪色,但不会变成异色,而且价格便宜。而外国进口的洋布,质地薄,不耐磨,而且容易变色,所以即使在宜昌开埠之后,大量洋布涌入宜昌,本地人依然愿意使用土布。解放前币值不稳定,宜昌人民甚至买土布和食盐存放,作为一种保值的储蓄方式。有的甚至以土布来折算各种物资的比价。所以宜昌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纺车,妇女们在农闲时就纺纱织布。

宜昌作为川东鄂西物资集散地,自然形成了土布批发市场,解放前有一二十家专门经营土布批发的商号,还有数十家零售店。比较有名的是“万昌号”和“永丰号”。

     由于家中男子许多是“靠江吃江”,在长江上行船拉纤,或者搬运货物,宜昌农村家庭不是传统的“男耕女织”模式,妇女们也是种庄稼的主力。上面这张照片拍摄于1920年,是三名妇女在踩动水车,抽水灌溉稻田。插秧割麦,种豆收棉,采茶摘橘,几乎什么农活儿都干,宜昌妇女的确撑起家里的半边天。

百年前,从秭归到巴东一带有许多小煤窑。在有煤的地方,石灰岩从河面一直向上形成垂直陡峭的绝壁。挖煤通常是斜着向下挖,在很短的距离之后,如果遇到岩石,由于没有机械帮助,就只能放弃。挖出来的煤从煤窑口倒进一条在悬崖的石壁上开凿出的槽,滑到河边的储藏区,以便于装船运走。如果距离远,就需要靠妇女用背筐背下山。

     上面这张照片由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森 (John Thomson)在1871年左右拍摄,照片中一名妇女正走向简易的煤窑洞口,准备运煤。

   在封建社会,妇女们能获得的最大荣誉(同时也是极其沉重的枷锁)是”贞洁牌坊“。 上图是威尔逊于1909年1月21日在长阳县高家堰镇拍摄的 向家“节坊”牌楼。照片中间的牌楼上有“节坊”二字,显示这是一座“贞节牌坊”。前面有一对石狮。牌坊前有菜地,左边有一个站立的人。牌坊后有一排瓦房,房前或站或坐,有五,六个人。屋后有高山。据说在1943年侵华日军烧毁了牌坊后面的房屋,而牌坊毁于“文化大革命”。

原载:http://news.3xgd.com/html/201603/15/182297.html

标准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