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丝竹”亦称细乐,是宜昌传统音乐中民间器乐类一朵绚丽的奇葩。主要流行于夷陵区的鸦鹊岭镇、龙泉镇一带,并以鸦鹊岭镇为轴心,辐射毗邻的枝江、宜都、当阳等县市以及周边的松滋、荆州、江陵等地。鸦鹊岭镇现有60多个乐班,700余乐人。
“宜昌丝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传统。北宋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对当地民风民俗有“腊市鱼盐朝暂合,滛祠箫鼓岁无休”的描述。著名文学家苏轼也留有:“庙前行人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的诗句。清《东湖县志》(今夷陵区)载:“元宵张灯……鼓乐笙箫,遍游街市。”
“宜昌丝竹”的传承谱系可追溯至近200年的七代乐人。现传承有60首乐曲。早在清乾隆及嘉庆年间,当地人蔡子纯曾带领弟子在宜昌府进行过不定期的擂台赛,并获得轿衣一顶,二胡、琵琶、竹笛、月琴及打击乐器一套。该乐种在近两个世纪的兴衰沉浮之后,仍得以保存下来,可见它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盛行于宜昌的重要原因,一是社会民俗需求,当年蔡子纯家开着轿行,有花轿数顶,其乐手均是蔡子纯的弟子,这就形成了迎娶全过程一条龙服务;同时借助轿行这一固定场所广收弟子,形成了“宜昌丝竹”民间学社这一稳定的学艺、传承模式。
1956年,蔡子纯的第4代传人冯玉亭的乐班参加了宜昌县(今夷陵区)民间艺人大赛,深得好评,并奖给月琴一把。1978年,冯玉亭的传人黄太柏、肖昌发、存运科、李世安、邱家云等人,代表前坪乡参加由宜昌市文化主管部门举办的民间艺人大奖赛,荣获一等奖。2002年鸦鹊岭镇邱家云、黄太柏、李世安等12人,参加夷陵区民间艺术大赛又荣获一等奖。
“宜昌丝竹”经过两百年的传承流变,艺人们在继承和发扬丝竹乐艺术的同时,又融合了外来音乐文化养分,形成了自身艺术特色,深为群众喜爱,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婚丧嫁娶和各类民俗活动之中。主奏乐器为丝弦和竹管,乐种的曲牌有明显的丝竹曲牌特点,以“一曲生五曲、五曲生七调”的曲牌派生法,同时还以起调毕曲音构成主导乐句贯穿全曲。这一技法,使同一母曲派生的子曲,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与韵味。“宜昌丝竹”曲调优美,表现细腻,加上打击乐轻叩细打,给人典雅、清新之感。音乐板式规范,有明确的曲牌,小调与本地民歌相交融,旋律华丽动听,富于艺术感染力,被称之为藏于民间的雅乐。
2006年5月20日,“宜昌丝竹”由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月19日,“宜昌丝竹”代表人物黄太柏被文化部授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