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民歌”又称“兴山古歌”,分布于兴山县各乡镇及其东、南、北部的周边地区。“兴山民歌”音调奇特,不见经传,让人不识音高、不辨调式、不易学唱。在音阶结构中含有一个介于大、小三度之间的特殊音程,被命名为“兴山三度音程”。
兴山古歌之所以能在兴山集中地保存,除地理环境外,主要依赖于“薅草锣鼓”这个载体。事实已经证明,没有薅草锣鼓就没有兴山古歌,一但薅草锣鼓消亡,兴山古歌必将随之绝响。
“兴山民歌”源远流长,1987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黄翔鹏和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何昌林的帮助下,兴山县文化局的音乐学者王庆沅与福建省永安市文化馆馆长、戏剧工作者卢天生一起,共同对宋代从湖北江陵辗转迁徙至今永安市清水乡丰田村(又叫南丰洋村、丰田洋村)人的族谱《熊氏祖图》以及当地独有的“大腔戏”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和分析研究,请史学专家对史料真伪进行鉴别考证。在黄翔鹏亲自指导下,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声学实验室对传承人所唱的“兴山古歌”音律进行科学测音验证,测定“兴山古歌”音阶(列)结构中介于大、小三度之间的音程,其音程值多集中在345音分左右,游移幅度为350±15音分,它不同于中立音,其底音被谑之为“钢琴缝里的音”。将其确认为“兴山特性三度体系民歌”,至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宋代苏东坡听黄州人群聚讴歌,有“其音亦不中律吕”的记述;唐代刘禹锡在建平听里中儿联歌时说:“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将“兴山古歌”与曾侯乙编钟音律比较,其三度定律结构相一致;从西周、商代编钟的音列结构中,也能找到较多的含有介于大、小三度之间的音程,尤其是西周中义钟,其四声结构关系,与兴山体系民歌《送郎》的四声结构关系竟如此地吻合!特别是1992年在本地区长阳县磨市出土的商周青铜“猪磬”,也存在一个335音分的介于大、小三度之间的音程,其三声结构关系与“兴山特性三度音程”的三声腔民歌结构相同相似。故“兴山古歌”被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杨匡民等人誉为“荆楚古歌的活化石”。
“兴山特性三度音程”这个独特的音阶,证明了在荆楚音乐文化中存在着一个与乐器考古发现的律制相一致的口传文化,音乐学界专家学者将其指认为“荆楚古歌”的遗存,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此说可从曾侯乙编钟,特别是本地区长阳县出土的商周青铜钟磬的音列结构中找到印证,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兴山古歌”见证了我国传统音乐顽强的生命力和稳定的遗传性;证明我国有独特的本土音乐;揭示了荆楚古歌的面貌以及“今乐”同“古乐”的关系;保存了我国古代音乐信息,证明我国具有有别于欧洲大小调体系的乐律学原理,将丰富我国的音乐理论,填补世界音乐理论的空白;揭示了介于大、小三度之间的350音分左右的音程,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久远的、客观存在的常规音程;见证了我国民间艺术实践中“鸡鸣歌”唱法的持久性与科学性;作为文化纽带,有助于我国南方多个民族文化的认同。
2006年5月20日,“兴山民歌”由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兴山县黄粮镇户溪村村民陈家珍是“兴山民歌”的代表人物,她和女儿、孙子三代一起,共同传承着古老的“兴山民歌”,2008年2月19日,72岁的陈家珍被文化部授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09年陈家珍被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2009年5月26日,77岁的“兴山民歌”传承人彭泗德被文化部授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