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民间吹打乐”是由打击乐器和民族吹管乐锁呐等结合在一起进行演奏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主要用于婚丧嫁娶以及各种庆典礼仪、岁时节令、生活习俗等活动中。
“枝江民间吹打乐”的打击乐器包括鼓、梆子、锣、钹、小锣等。按其乐器演奏的运用分为“粗乐”和“细乐”两种,也称为“武场”和“文场”;按其技术流派分为“上河”(也称荆河)和“下河”两种;按地域又分为“南河”和“北河”两派。
“粗乐”,泛指用打击乐器组合进行演奏,故也称“武场”;其打法讲究配合,节奏鲜明,旋律高亢,粗犷豪放。“细乐”,即指在打击乐器的演奏中夹杂唢呐、笛子、二胡、京胡等吹奏、丝弦乐器,也称之为“文场”;其演奏讲求技巧,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舒缓流畅、张弛有度、于情于趣细致考究。
技术流派上的“上河”派,枝江一带也称之为荆河,系由湖南及荆沔(今湖北荆州、仙桃一带)的汉剧打击乐传入并衍变成型,多年来变异甚少,其旋律和节奏沉郁苍凉。“下河”派系由徽州(今安徽一带)戏班传入,且发展变化较大,风格迥异,其旋律和节奏清越响亮。此外,按地域划分,则称枝江境内长江以南区域的吹打乐为“南河”派;称枝江境内长江以北区域的民间吹打乐为“北河”派。
“枝江民间吹打乐”极具特色者为“十番鼓”。“十番鼓”在枝江俗称“十番傢业”,是由唢呐、笛子、堂鼓、边鼓、大锣、堂锣、马锣、大钹、小钹、梆子等十种乐器组成而进行演奏的民间吹打乐形式。“十番鼓”的演奏曲目吸纳枝江本地山歌、田歌、五句子、小调等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技艺特色,其演奏讲究乐器配备的完整、乐手技法的娴熟、流派风格的严谨和曲牌运用的统一。
“枝江民间吹打乐”曲目繁多,目前初步搜集整理达300余首。多年来,“枝江民间吹打乐”曲牌采用“工尺谱”记录并师徒代代相传。到了上世纪70年代,老艺人们为了便于传承和普及,才渐渐改为简谱形式。“枝江民间吹打乐”曲牌虽然繁多,但其作用各异,根据不同的庆典场合和不同的进行阶段,吹奏不同的曲牌,形成约定俗成的定式。
“枝江民间吹打乐”在枝江城乡广泛普及,市域有民间吹打乐班达150多个,从业人员1000余人。“民间吹打乐”经过世世代代的发展衍变,已形成了一种普遍、实用和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风俗。民间吹打乐的演艺活动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凡红白喜事、田间劳作、庆典娱乐都离不开它;岁时节令民俗活动中,还配合采莲船、狮子舞、龙灯舞、蚌壳舞、踹高跷等民间舞蹈,进行伴奏。
“枝江民间吹打乐”善于在传承基础上,融入本地山民歌等民间音乐元素创新发展,使之呈现各流派的多样性,使演奏曲目丰富多彩,传承不绝。
2000年,枝江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吹打乐)之乡”;2006年5月20日,“枝江民间吹打乐”由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月19日,73岁的吹打乐代表人物杜海涛被文化部授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枝江市再度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吹打乐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