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寺是宜都市高坝洲境内的一个村落,位于长江与清江交汇处,面积4平方公里,全村1200人。几乎人人能说谜语,且随时随地都能以特有的“制谜、猜谜、赛谜”方式,相互比试自己的得意之作,痴谜成风。掌握谜语30至100则的人占人口的15%,掌握谜语100则以上的占人口的5%。
青林寺谜语村落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受到了全国众多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一致认为:青林寺谜语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集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对研究我国民间文学、民俗学、方志学等均有独到的参考价值。
2002年7月,青林寺村被湖北省文联命名为“湖北省青林寺谜语村”,2002年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2003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谜语村”;2005年6月25日央视CCTV《小崔说事》栏目向全国观众介绍了来自“中国谜语村”的“谜歌大王”赵兴寿老人;2006年5月20日,“青林寺谜语”由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林寺村经常组织谜语竞猜活动,每年端午节举办的“青林寺谜语大赛”,更是吸引了方圆百里的乡亲和众多来自千里之外的民间艺人和专家。2002年,中国民间文学泰斗、90岁高龄的贾芝先生到村探访,一个十一岁的男童给贾老出一谜:“一个光棍扒墙站,红娘女子来做伴,虽说不是夫妻俩,亲嘴亲了千千万。”贾老想破脑壳也没想出。临走时,顽皮的男童才赠其谜底:“吹火筒”。在“谜歌大王”赵兴寿老人家门口,悬挂着的两块匾牌下就是一则谜语:“百家姓上头一名,南二北三一线分,涛声阵阵水退尽,谜语村中老愚人。”这是赵兴寿老人将自己的名字制成的一首谜歌。
这里还有许多涉“谜”的传奇故事。如村里有对老夫妻,就因“比谜招亲”而结成了美满姻缘。廖婆婆年轻时美貌动人,提亲的人踏破门槛,不得不贴出一谜,竞猜择偶:“偶因一语蒙抬举,反被多情又别离,送得郎君归去后,独倚门头泪淋淋”。聪明的李绪安猜中谜底是“伞”,两人遂结成了“谜语”夫妻。“谜痴”丁开清是个40岁的农村倔汉子,一心钻到谜语里,花了20余年时间,搜集了近万条谜语,其前妻因忍受不了他“不务正业”,一把火烧掉他多年搜集的3000多条谜语,含泪离婚改嫁。这一切都没能让丁开清放弃,他将自己搜集的谜语编著成《青林寺谜语选》1998年12月正式出版,终于向全世界撩开了“中国谜语村”神秘面纱。从2002年8月至今,丁开清与赵兴寿共出版了青林寺谜语谜歌集4本。一个仅有千余人的小小村落,民间谜语、谜歌、谜联、故事、歇后语等文化形态丰富,谜语积淀高达8000多则,短短几年内推出了4部谜书,深受民间文学泰斗贾芝和联合国教科文专家垂青,实属罕见。
青林寺谜语文化并不仅仅靠书本来延续,更见于“活态文化”的传承中。村民互猜谜语,对唱谜歌,已经成为村民喜爱的一道“文化大餐”,全村上下制谜、猜谜、赛谜已延伸到饮食起居、劳动耕作、婚丧嫁娶等各个生活空间,因此也衍生出青林寺独特的一些乡风民俗。比如两支迎亲的队伍若是“狭路相逢”,大都有一场精彩的猜谜比试,输方为胜方让道,使喜事中更添了一层喜色。目前,青林寺以谜语猜射为主导的民间文化活动声势蓬勃,并涌现出了赵兴寿、丁开清、戴德元、覃新菊等一大批优秀民间传承人。大凡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之类场合,谜语更是一道不可或缺的“佐餐”,亲朋邻里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自娱娱人。即便是农忙时,山坡上、溪流边或田边地角,随你碰到什么人,只要一谈“猜谜语”,大家立时有了好兴致,男女老幼,一射一猜,有招有式,射者尽施手段,猜者各领风骚。成为国内外鲜见、青林寺独有的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