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简介

宜昌地名掌故

【陶珠路】丧权辱国的《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宜昌被辟为商埠。1914年,宜昌商埠局成立,“洋马路”也在南门外沿江一带出现。直通江边的一马路、二马路相继修筑,接着,三马路也逐渐形成。三马路,曾一度被称做“新马路”。后来,宜昌县商会依据春秋时范蠡(号陶朱公)以经商致富的故事,改新马路为陶朱路。因朱与珠同音,且象征着财富,“朱”字自然演变成了“珠”字。当时的陶珠路没有直通江边,因为靠大江一头有“老宝成银楼”和朱大顺榨坊。过去的陶珠路是个“闷葫芦”,满街污水没处排。1950年春,城市建设的第一炮在陶珠路打响,翻修后,路两旁的新楼房取代了过去低矮的木板屋,第一家专业电影院也在街头建成。80年代,陶珠路成为培育市场经济的一道风景线,许多人在此摆摊设点、经商致富。随着解放路商业步行街兴建,陶珠路又以新形象展现在宜昌人面前。

【云集路】云集路最早形成于1917年前后。当时的宜昌商会设立后,在商会门前修建街道时,即取“万商云集”之意,命名为云集路并沿用至解放以后。云集路一度改名为“井岗山路”,1973年又恢复云集路原名。1981年,云集路由夷陵路延伸至东山大道,直抵宜昌火车站前,后又与云集隧道贯通,打开了通往宜昌经济开发区的通道。云集路与解放路原呈丁字路, 1983年拆掉解放路上面对云集路的红卫商店及店后的房屋使云集路延伸到江边与沿江大道相接。 云集路与夷陵大道,康庄路,培心路,培元路,致祥路等街巷相连,是宜昌城区中部重要的横向道路。

【得胜街】得胜街,过去因街道较短,北部原为园田,故旧称“半头街”,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改名为“得胜街”。得胜街位于古城东门外东北部,街呈弧形,西北抵北门外正街,东南环城北路临近大教场,大约形成于清代。相传,这里原来住的都是些穷家小户和菜农,房屋甚是简陋。其中一位石姓厨师, 绰号石半头, 为人很好。 据说他的烹调技艺不错,满清人都很喜欢请他当厨师。 因此, 年长日久, 就存得了一点银钱, 在当地买得几间茅草房子。 这几间房子都在路的东南头, 而西北头有路无房,人们联系上房主人的绰号, 就把这条街喊成了“半头街”。现在的得胜街, 早已建成了整条街。

【解放路】解放路过去叫“通惠路”,是宜昌市形成较早,具有近百年历史的一条街道。1914年,湖北省署派人到宜昌调查开埠情况,并实地测绘规划,决定在大南门和通惠门以下建设“通惠路”等20条街道。通惠其名出自《左传》:“务财训农,通商惠工”,即“通商贩之路,令货利往来也”。新建的这条路恰恰是通往商埠区的主要通道,故命名为通惠路。通惠路定名后,原已具雏形的街道很快发展起来,在不到一里路的大街两边,有金店、银楼、酒店、饭庄、茶叶号、杂货店、布店、照相馆等七、八十家店面。这条大街上的房屋高大西式,铺面宽敞整洁,街上车来人往,熙熙攘攘,特别是1929年拆掉古城墙改建环城路,使通惠路与老城区街市相接,变得更加繁华热闹,成为当时宜昌的商业贸易中心。1949年7月,宜昌解放,通惠路更名为解放路,现在建成了解放路商业步行街。

【中书街】中书街形成于明代,距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据《东湖县志》记载,因明代夷陵人王璲曾在此立中书坊,故得“中书”之名。王璲曾任过中书舍人的官职,在夷陵城名望很大,又因他一如既往在这条小街居住,人们就称这条小街为中书街。中书街古为名流之士的居所,被誉为“前清第三支笔”的大书法家顾槐(曾任东湖县令)曾居于此, 其子顾嘉蘅曾任河南南阳知府,晚年也住在中书街。中书街到顾府,朝门对面为照壁,壁前为空旷场地,宜昌人习惯呼为“顾家巷子”。自此街立中书坊,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了。

【绿萝路】“老宜昌”大概都还记得,葛洲坝工程动工以前,在东山脚下,樵湖岭以东,川汉铁路路基两侧,原是塘堰密布,溪沟纵横,其中有条小溪,从石板溪旁边顺着铁路路基一直流至镇境山原二中附近,然后西折流入三江。根据历史资料和地理位置推断,这条小溪就是《东湖县志》里所记载的“绿萝溪”。 葛州坝工程动工以后,这一带先后被填平垫高,“绿萝溪”也就不存在了, 人们把填平垫高后形成的路,按习惯称为“绿萝路”, 这就是“绿萝路”地名的由来。

【民主路】民主路在明清时期已形成,在当时的南正前街之后,所以最初被称作南正后街。后来,夷陵儒生王篆的父亲王良策因以王篆贵,在南正后街立“天官封宠”大石碑坊。抗战胜利后,“天官牌坊街”改称为“四维街”。1949年7月宜昌解放后,改为“民主路”,一直沿用至今。

标准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